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高校图书馆之一。1959年随学校并入贵州大学,1977年恢复重建。2012年5月,随学校更名为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莅临图书馆视察,1991年12月25日,江泽民同志亲临学校视察,在图书馆现刊阅览室发表重要讲话并题词:“发展民族教育,加强民族团结”。1994年10月13日,李瑞环同志莅临学校视察,在图书馆社科书库与读者和馆员亲切交谈。2012年9月1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同志莅临我校逸夫图书馆视察。

图1 江泽民同志在学校图书馆题词 图2 江泽民同志在学校图书馆视察并合影留念

图3 李瑞环同志考察我校老图书馆 图4 张梅颖同志考察我校逸夫图书馆
图书馆多次获得各类奖项、荣誉和表彰。2003年获“贵州省教育工会先进集体”,2006、2018年两次获“贵州省巾帼文明岗”,2012年获“贵州省古籍普查先进单位”,2016年获“贵州省五一巾帼标兵岗”,2018年学校向省教育厅推荐申报“全国三八红旗集体”。1995年以来,图书馆党组织多次获学校“先进党支部”、“五好基层党组织”及“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2014、2016年蝉联“贵州省高校图书馆青年馆员论坛”业务竞赛冠军。2014至2017年连续获学校绩效考核“优秀”等次。2014、2015年连续被中国图书馆学会授予全国“全民阅读先进单位”称号,2016年被中国图书馆学会授予全国“全民阅读示范基地”称号。

荣获全国“全民阅读先进单位”称号 荣获全国“全民阅读先进单位”称号

荣获全国“全民阅读示范基地”称号 荣获“贵州省巾帼文明岗”称号




图5 重要获奖证书
改革开放四十年,图书馆从无到有,几经辗转,一座与现代民族大学图书馆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空间保障体系已经建成。1977年,随着学校在龙洞堡的恢复重建,一栋200M2的独立建筑作为图书馆。1988年,8,000M2图书馆建成使用。2010年,由邵逸夫先生资助建造的22,000M2的“逸夫图书馆”投入使用。2014年11月,大学城校区3,000M2临时图书馆为数千名师生提供服务。2014年,42,000M2的大学城校区思雅图书馆建设启动,一座宏大典雅的现代大学图书馆即将投入使用。至此,学校图书馆总面积达64,000M2。

图6 龙洞堡校址图书馆 图7 董家堰校区老图书馆

图8 董家堰校区逸夫图书馆 图9 正在建设中的大学城校区思雅图书馆
改革开放四十年,从管理到服务,基本实现了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型。恢复重建至1984年,持证读者达1,600人,年接待读者4.01万人次。2018年,持证超过30,000人,接待读者超过90万人次;全年开馆超过350天,周开馆时间为104小时。1990年,初步建成馆藏目录体系,建成音像资料阅览室。1991年图书馆拥有第一台286计算机;1998年,贵州省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获“良好”等次;1999年建成图书馆官方网站,引进金盘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建立全省第二个100座电子阅览室。2003年图书馆废止普通书刊卡片目录。2006年馆藏目录实现数字化。2013年8月开通新浪官方微博。2015年4月开通微信公众平台。

图10 新时代,贵州民族大学新风尚

图11 活动现场
2010年采用全开架、大流通管理,提供藏、借、阅、检、咨一体化服务。2013年,引进RFID智能管理系统,在全省高校率先实现全馆流通图书馆自助借还服务。2017年全面实施寒暑假、法定节假日开馆借阅服务。
2011年,成为CALIS联合编目成员馆,“傩文化数据库”获批CALIS三期特色库建设立项,获批“e读”、“外文期刊”、“参考咨询”三项示范馆建设项目。2012年,成为CALIS机构知识库示范馆建设单位之一(贵州省唯一),“傩文化专题库”通过验收并获三等奖。
2008年,成立了贵州省高校图书馆第一支志愿者团队。2010年以来,图书馆志愿者团队全面参与图书馆共同创建了读书俱乐部、英语角、信息素养讲座、“学者关怀”讲座、电影展播、《阅读人》报等六大阅读品牌。积极与公共图书馆、中小学校等单位开展合作,促进全民阅读。2018年7月,首次面向全校教职工推出亲子阅读服务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1998至2016年,图书馆分别接受了教育部及省教委的三次评估工作,助推了图书馆各个时期的快速发展。2010年以来,图书馆提出“科学办馆、读者为本”的理念,以建设国内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图书馆为目标,以数字图书馆门户为窗口,为读者提供文献借阅、信息咨询、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用户培训、学科馆员等服务,成为贵州民族大学教学科研中最重要的公共服务体系之一。
改革开放四十年,历经数代圕人耕耘,一个特色鲜明、学科齐全、类型多样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基本形成。恢复重建至1984年,馆藏图书达25万册,期刊1,079种,报纸132种。九十年代前叶(1993至1995年),图书经费大幅减少,文献资源建设濒于停滞。截止1996年,年图书经费首次突破10万元。为填补长期形成的馆藏文献缺口,2006年文献资源建设经费达500万元。2001年首次采购电子图书13万册;2001至2006年,共引进9个商业数据库,自建7个数据库。截止目前,学校纸质文献总量为210万余册。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48万余册;电子资源总量达260万余册,其中,电子图书120万余册,电子期刊140册,引进数据库及信息平台39个,自建数据库13个,数字资源总量达49.5TB。
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一直重视特色资源建设。恢复重建时期,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图书馆大量收集古籍特藏,八十年代末,馆藏古籍达34,000余册。1991年,建成全省高校图书馆第一个特色资料阅览室——傩文化资料室。1991年设立民族文献资料室,1992年成立傩文化资料中心,1999年制定了民族特色文献收藏计划并开展田野调查工作。

图12 水书古籍

图13 彝文古籍

图14 布依古文字
2016年以来,图书馆全面推进特色文献的收集、整理、出版和研究工作。建立“潘朝霖水书工作室”;设立“余宏模先生藏书”、“周复刚先生藏书”等个人捐赠专藏。2010年,成功申报并获批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资助的“贵州世居民族文献数字图书馆”,共计546万元,建成“贵州世居民族文献数字图书馆”平台。图书馆先后组织实施了财政部、省民委近十个专项资金项目,文献资源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截止目前,馆藏古老珍贵的少数民族古籍“水书”、“彝族古文献”、“布依族古文字文献”近千册,汉文古籍3万5千余册;收藏贵州民族文献及地方文献资料约10万余册(件),民族文化藏品800余件。图书馆设立特色资源部、民族文化展示部,成立《贵州世居民族文献与文化研究》编辑部,建成古籍修复室,设立贵州世居民族文献与文化中心、黔学文献中心、古籍整理研究所,致力于特色文献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传承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效益良好。

图15 地方历史文献保护 图16 古旧文献修复

图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彰显
改革开放四十年,馆员学历、专业、年龄等结构不断趋于合理,专业化水平呈上升态势。学校创立之期,陆运输是唯一正式编制的图书管理员。1955年,正式成立图书馆并归属教育科,吴明高首任馆长。1977年,恢复重建,共有职工12人,潘玉兴任馆长。1977至1983年,作为学校4个管理部门之一的图书馆,见证了学校发展史上的艰难岁月。1982年,首位图书馆学专业大学毕业生(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本科)到馆工作。1985年,自行开办两年制“图书馆学在职进修班”。1988年,在册职工达56人,为建馆以来之最。2006年,全馆大专以上学历100%,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87%。2000至2009年图书馆出现专业人才断层。2010年,首位图书馆学专业背景的副馆长任职,并首次公开招考引进计算机专业硕士1人。2011年,首次引进图书馆学专业博士。2010年以来,先后引进相关专业人才30余人,其中博士3人,图情档专业16人。
截止目前,在编职员工53人,平均年龄约40岁。其中,高级职称占37.7%;硕士以上占49%,其中博士4人;图情档专业背景馆员占24%。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1人,十二届贵州省政协常委1人,教育部新一届(2018~2022)图书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1人,校级学术带头人1人。
改革开放四十年,始终坚持开放办馆,图书馆行业地位不断提升,影响力不断增强。2010年以来,先后成为中国索引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理事单位、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史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贵州省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单位、贵州省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单位、贵州省高校图工委副秘书长单位。
2014年5月,与贵州省图书馆共建“贵州省图书情报人才培训中心”,已为地方公共图书馆培训业务骨干超过1,000人次。2014年6月,与贵州省古籍保护中心联合成功申报首批“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西南地区唯一),承担全国古籍保护人才培养任务超过300人次。

图18 获批“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 图19 建成“贵州省图书情报人才培训中心”

图20 与重庆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图21 与民间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15年以来,与重庆大学图书馆、贵阳文通书局、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等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国家图书馆、国家民族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省文化厅、省民委、贵州省图书馆等单位建设了广泛深入的合作,在文献保护与利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学研究、文化推广与传承等取得了积极成效。
2016年以来,与国内著名大学、学术机构举办全国性大型学术会议和大型文化展览,受到学界广泛好评,对增强学校影响力,提升学校声誉产生了积极影响。








图书馆是贵州第五、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重要参加单位;承担《贵州省公共图书馆条例》的立法调研与法律文本起草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出台做出了特殊贡献。2015年6月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吴恒一行来我馆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议案办理暨立法调研。



图27 《贵州省公共图书馆条例》和《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立法调研工作会议
改革开放四十年,图书馆积极进行业务研究和开发,科学研究及学术出版工作成效突出,支撑学校教学科研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增强。1988年杨启孝编著《中国傩戏傩文化汇编》,贾忠匀编辑出版《布依族研究资料目录》。1991至1992年杨启孝编著的《傩戏傩文化资料(1、2辑)》(获1987至1991年度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四等奖)。1991至1993年是图书馆的科研丰盛时期,突出表现为图书馆参与民族高校图工委、西南地区民族院校图书馆情报协作中心的合作共建成果,参编《全国图书馆重点藏书大辞典》、主编《民族文献提要》、《西南地区民族院校图书馆情报协作中心1989年论文集》、合作编辑《民族文献提要 1949至1989》出版(云南教育出版社)。杨启孝馆长与庹修明教授撰写《贵州省岑巩县平庄乡仡佬族傩坛过职仪式调查报告》(台湾施合郑基金会1995年出版)。2013年以来,主编出版《贵州世居民族文献与文化研究》论文集刊(2013~2015卷)、潘一志《民国荔波县志稿》、《道真契约文书》等著作。
四十年来,馆员被CNKI收录的科研论文300余篇。馆员获得各类学术成果奖30余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课题3项,首批中央财政专项1项,重要横向课题5项。
图书情报学科建设列入图书馆“十二五”发展规划,图书情报学科被列为学校重点培育学科。2016年,首届图书馆学本科专业招生,目前三届在校生共143人。标志着图书馆专业人才队伍正从专职管理型向教学管理的“双师”型人才转变,图情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突破。
改革开放四十年,服务社会工作有成效,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有所作为,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多年来,图书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服务社会。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和送书下乡等,助力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提升,提高地方文化建设和基层百姓科学文化素质。其中,2014年以来,面向省内外举办多期培训班,共计培训公共文化业务管理骨干1,500余人次,古籍保护专业人员500余人次,负责设计培训课程,指导教学实践,提供专业师资和教学场地等,接收基层公共图书馆、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跟班学习10余人次。累计为9所基层学校或公共图书馆捐赠图书4,000余册。面向社会举办阅读推广活动10余场,超过2,000人次参与。为促进地方公共文化的持续发展和助力乡村赋“智”和扶“志”发挥了积极作用。

图28 面向省内外举办业务培训班
同时,图书馆积极响应党和国家“脱贫攻坚”号召。如,2013年3月选派馆员杨邦伟同志挂职瓮安县草塘镇金竹村主任助理1年;2017年5月选派馆员王静周同志挂职镇远县报京乡报友村第一书记1年;2018年7月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女)吕映红同志被选派挂职中共镇远县委副书记。他们脱贫攻坚一线敬业奉献,努力工作,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认可。

图29 向镇远县报京乡报友村小学赠图书 图30 向花溪区久安乡中心小学赠图书

图31 挂职县委副书记吕映红同志工作现场 图32 挂职村第一书记王静周同志工作现场
改革开放四十年,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党的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图书馆恢复重建初期,就建立了党支部,协同全馆奔走于北京、上海、南昌等全国十余座城市,购进数万册图书,为图书馆馆藏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了必要的文献与服务保障。2011年9月成立了图书馆党总支委员会(现共有党员24人),下设1个党支部,为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从此,图书馆发展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在图书馆党总支委员会的领导下,图书馆的各项事业顺利开展。广大党员勤勉工作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支持读者学习、支持教学科研、支持学术交流、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岗位上,表现突出,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1995年以来,图书馆党组织多次被授予荣誉称号,党的建设工作为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图书馆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保障。
新时代,图书馆党总支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四个意识”,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全力推进党的建设工作。



图35 新党员宣誓图 36 图书馆党总支主题党日活动
四十载民图,风华正茂;十里溯花溪,卷帙流芳。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经过数代图书馆人筚路蓝缕、锐意进取,从恢复重建到现代化转型升级,已发展成为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学习支持中心、研究支持中心、文化传承中心和社会服务窗口,是广大师生的精神家园和成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