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李小会(图书馆志愿者)□□拍照/雷春雨(图书馆志愿者)
2018年11月22日19时,由贵州民族大学学生工作部、图书馆及民盟贵州民族大学总支共同举办的“学者关怀讲座”第118期: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与法律解读,在大学城校区学生活动中心大礼堂举行。贵州民族大学教育评估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贵州民族大学无党派联谊会会长、法学专家潘善斌教授担任主讲嘉宾。讲座由图书馆卢云辉馆长主持。大学城校区各学院学生近千人聆听了此次讲座。

图1 《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与法律解读》讲座现场

图2 潘善斌教授讲解现场
讲座中,潘善斌老师讲到:贵州是多民族多宗教省份,宗教问题一直是我们社会和谐稳定,党治国理政的重要问题。习总书记曾指出:做好党的宗教工作关键是要在“导”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通过党和国家宗教政策与法律条文的解读,引导同学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问题和相关法律法规。
为了“导之有方”,在对宗教问题的引导之前,潘善斌教授首先带领我们了解我国和我省的宗教概况,认识并区分了宗教、邪教、迷信和民间信仰。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意识形态和精神寄托。邪教是冒用宗教名义,散布歪理邪说,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迷信则是一种因为文化知识,生产力落后的封建陋俗。民间信仰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精神信仰,包含民间传说,神话。我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但反对一切迷惑群众,危害社会的邪教,迷信和民间信仰。
要做到“导致有力”,就需要深入学习党和国家宗教政策。潘善斌教授重点讲解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助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等条例。

图3 潘善斌教授讲解宗教政策
“导之有效”即是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促进宗教关系和谐,维护宗教界合法权益,但也要合理有效的管理宗教事务,增强同学们“抵御渗透”的意识,潘善斌教授如是说道。学校是传播现代化科学知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场所,应当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国家在各级各类学校推行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和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培养宗教信徒和宗教教职人员,我们有宗教信仰自由,但学校不是宗教宣传的场所。
讲座最后,潘善斌教授对同学们提出了二十字原则要求,既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听完讲座,同学们对宗教概况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对身边的宗教信徒有了更多的了解与尊重,对可能遇到的宗教问题的处理有更多理智的法律措施方案。最后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

图4 现场同学认真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