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分论坛之五
特色资源跨学科研究的数字人文环境给作为文化传播与服务机构的图书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6月9日上午, 2017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在贵州贵阳举行,其中主题为“特色资源与数字人文研究”的第五分论坛,就数字人文理论与实践研究,数字人文平台建设以及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该论坛由高校图书馆分会委员、暨南大学图书馆馆长史小军主持人。
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李欣作了题为《合作助力数字人文研究与微服务创新》的报告,她从数字人文起源和数字人文的定义入手,通过对学界数字人文研究的调研,提出了图书馆如何开展数字人文的思考,并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数据库建设为例,分享了数字人文合作,助力数字人文发展的实践经验。

图1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李欣
北京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朱本军作了《数字人文:图书馆实践的新方向》的报告,对数字人文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明确数字人文涵义,提出了图书馆数字人文实践的三个方向:数字人文专题信息服务;数字人文网络基础设施;充当跨学科的桥梁,并对数字人文发展前景提出了宏观的思考。

图2北京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朱本军
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龚剑作了《民族高校图书馆特色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思考》的报告,报告从“双一流”背景下,民族高校的发展及民族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职责谈起,以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特色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服务实践为例,提出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路。

图3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龚剑
上海复旦光华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部副经理宋慧莺作了题为《期刊访问分析,探索学科方向》的报告,通过高校图书如何开展学科服务,对期刊价值的使用作了详细分析。

图4上海复旦光华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部副经理宋慧莺
上海图书馆高级工程师夏翠娟在《上海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平台框架、技术与案例》的报告中,从框架、历程、背景、技术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上海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平台, 以及利用知识组织方法重组文献资源,探索古籍资源的技术、方法和路径,并提出了古籍循证研究的思考。

图5上海图书馆高级工程师夏翠娟